汉中古栈道的来源
历史上,曾有七条穿越秦巴大山,沟连中原与大西南的蜀道,从汉中境内经过,而且“褒谷多栈”。蜀道中的栈道,也多集中于汉中境内,堪 称“栈道之乡”。这七条古道对汉中影响既深且巨,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莫不与古道相关,比如两汉三国时期留在这片土地上的以西汉三遗址为代表多处古遗址;以汉魏石门十三品为代表的多处文化遗产;以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为代表的重要历史人物等。
古蜀道示意图4
要了解栈道,首先要了解蜀道。古今道路,常因时代不同,官方与民间,书面或口头,表述方式有很大的区别。比如蜀道,显然是书面称谓,或者是唐宋时期的说法。今日书面或群众称316 国道、108国道、川陕公路、宝成铁路等。查史料可知,秦汉时期,把从国都长安通往四川乃至云贵的驿道称栈道、阁道、五尺道,唐宋时称蜀道、山南驿道,明清时期,官方和群众都把穿越秦岭的驿道称北栈,把穿越巴山的驿道称南栈。由于李白名作《蜀道难》的巨大影响,蜀道一词贯串古今,影响最大。
那么何为蜀道?从广义讲,凡通往古蜀国,即今日四川的道路都可以认为是蜀道。但史籍所载主要是指中国古代汉唐时期,由国都长安通往四川成都的陕川驿道。李白当年咏叹的蜀道也是指的这条道路。蜀道常与栈道或栈阁联系在一起,其实,栈道、栈阁、阁道是一回事,也可以说是蜀道中的精彩华章。蜀道从长安出发,在八百里秦川可以修筑宽阔驿道,栈道是为穿越秦巴大山修筑的一种特殊道路,曾在历史上发挥过巨大的作用。有多条栈道在汉中治境内经过,因为汉中恰在西安与成都之间,为蜀道必经。
展开全文
为整理发掘历史文化遗产,1992 年初,我应汉中市政府之邀,承担系列专题片《栈道》的撰稿,随摄制组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对几条古道做了实地探访和考察,基本上弄清楚了栈道起源、位置、变迁,以及现存的遗迹。
动身之前,首先查阅典籍方志,了解什么是栈道?《韵会》称:小桥曰栈。《汉书》载:栈道,飞阁复道相通也。《辞海》中说:我国古代在峭岩上凿孔、架木、铺板而成的道路。
那么古人为什么要修筑这样的道路呢?这是古代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我们知道,关中平原曾是十三个封建王朝建都之地,周、秦、汉、唐更是把华夏民族威武雄壮推向极致。既然关中长安是全国中心,那就必然要修筑四通八达的驿道把京都省府与边城远地沟连起来,政令方能下达,赋税才能集中,兵马才能调动,国家方能统一。若在平原,道路修筑就比较容易。早在西周,就已建立有整套的修筑道路的规格与标准。道路分为经、纬、环、野,并与田亩面积、水渠长短、城邑大小统一规划,整齐而富于变化,统一中透出威仪,充分显示出礼仪之邦的高度文明。
但在关中平原与四川盆地乃至整个大西南之间却横着一道天然屏障:秦岭与大巴山。都是东西延绵,长达千里。秦岭最窄处也二三百公里,没有人烟,食宿无着,当时植被茂密,古树参天,完全可能迷路,那么古人是怎样穿越这些蛮荒峻险的大山,沟通中原与大西南的呢?
司马迁在《史记·六国年表》记载,公元前 451 年,秦励公城南郑,说明秦人已从关中直走到汉中;蜀人参加牧野之战,说明蜀人殷末已走向中原;穿越秦巴大山的古道发现与使用应远在三皇之世,距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再一个事例是“一笑千金”的美女褒姒生长于秦岭南侧的古褒国。而周幽王的国都却在关中长安县斗门镇附近,可见居于秦岭两侧的古人已有频繁的交往,险峻的秦岭并不曾隔断人类的婚姻联系。
作者:王蓬 来源:《栈道 栈道》返回搜狐,查看更多